
有沒有覺得最近物價越來越高? 薪資漲幅也敢不上物價通膨的速度,2022年美國也不斷地靠升息,希望能有效的抑制通膨,而對於一般人該如何「 投資 」才能避免荷包因通膨而縮水的窘境,開始「 投資 」之前,我們要了解為什麼要「 投資 ?」又該如何對抗通膨。
目錄
為何要投資?

華倫巴菲特曾經說過:「 投資必須是理性的。如果你不能理解它,就不要做。」
Investment must be rational, If you can’t understand it, you don’t do itWarren Edward Buffett
「 投資 」可增加收入,實現財富自由。
「 投資 」可保存金錢的購買力,抵抗高通膨。
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 (CPI )

以美國勞工部 5/11 日公布,4 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 CPI )比去年同期增加 8.3%,剔除糧食和能源成本的 4 月核心CPI則年增 6.2%,兩者均高於市場預期,顯現通膨持續擴張,將加重消費者的物價壓力。
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 (CPI )

台灣最新公布的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達3.27%,創近10年新高。
何謂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?
用來衡量物價很常見的指標,年增率8%和3%代表,同一件商品去年能以100元購入,今年必須花108元和103元才能買到,這也代表貨幣購買力下降。
若以2020年國人平均每月消費2萬3千元來說,物價指數年增率3%,代表每位國人每月必須多負擔690元,一年下來累積可達8280元,錢錢沒有不見只是被通膨吃掉了,因此高通膨時代選對投資工具就極為重要。
投資工具有那些呢?
依投資工具風險程度分為低中高三個層級
低風險
追求穩定收益為目標
- 理財保守型: 定存(數位銀行)、儲蓄險、外幣、債券
中高風險
追求兼顧資本利得及固定收益為目標,但有價格下跌之風險。
- 積極型 : 基金、股票、虛擬貨幣(加密貨幣)
- 穩健型 : 基金、股票、ETF、房地產